天加蔣立:做大能源系統的“補漏者”,為未來添加綠色
33年,足以見證一個孩童的成長。對于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及南京天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來說,33年的歷程是他從品牌代理商到自創品牌的奮斗史,是這位大能源系統的“補漏者”不斷求新的轉型歷程,也是中國民營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成為“隱形冠軍”的生動縮影。
“別人是談生意我們是去問、去學”
“每天努力,每天加油。反過來說,不努力,我們就生存不下去。”蔣立用這樣一句話解釋了“天加”字在他眼中的含義。
事實上,在天加 33 年的創業歷程中,這種緊迫感一直存在。而這種緊迫感也在推動天加不斷前行。
從1991年成為空調代理商,到如今成為全球領先的專業環境制程和 ORC 地熱發電裝備公司,天加的每一步跨越都是“死磕”技術的結果。
制冷專業出身的蔣立,上世紀 90年代進入空調領域創業。創業初期,蔣立就一頭扎入到技術攻關中。
談及那段歲月,他感慨,“當時,技術研發手段落后,遇到技術難點無法解決,我們就到高校請教專家,甚至跑展會,別人是談生意,我們是去問、去學。”
最終他們成功研發出迷宮式密封結構空氣處理機組,這一技術使得天加的空氣處理設備(空調)的漏風率最低可達0.029%,較國家標準提高30多倍,解決了行業痛點,也為天加的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
賣空調是天加的起點,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間,天加從這一起點不斷生長,從空調逐漸擴展到空氣處理業務板塊。
“大家都知道空調是提供制冷或制熱的,但這并不是空調的全部,它還可以調節濕度、顆粒物、化學濃度等等。”蔣立介紹,這些不同維度都可以通過空調做到“極致管控”。
“比如,生物制藥除了溫度、濕度、菌落都要做的極致管控以及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還有醫院的負壓系統,要保護醫護專家不被病患感染,手術室等區域不只要控溫、控菌,還要分區控制溫度。
沿著這樣的技術路線,天加將空調的生意做成了“空氣的生意”。
如今,天加空氣環境制程板塊的“空氣凈化”業務市場占有率已連續14年位居全國第一,并獲評國家級“單項冠軍”;其生產的空氣處理設備15項關鍵指標中,70%與世界最高標準相當,另外30%世界領先;在國內微電子行業、醫院手術室、生物制藥等專業空氣制程領域,市場份額均超過40%;產品應用場景從鳥巢、水立方到C919大型客機的生產車間、城市地鐵。
在蔣立看來,創新,對企業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是一個公司自我驅動的最大能力值”。創業初期他就帶著團隊列出了十余項制冷行業中的“卡脖子”技術和行業痛點,最終決定先從漏風率作為突破口,并在這一單項上取得突破。
也是從這里開始,天加開啟了自己的“隱形冠軍之路。
所謂“隱形冠軍”企業是指不被公眾熟知,卻在某個細分行業或市場占據領先地位,擁有很高市場份額的企業,其產品、服務難以被超越和模仿。
企業的發展路徑往往與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大勢息息相關。
蔣立說,在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后,大環境的變化促使天加必須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技術路徑的變化必然帶來市場的變化。”蔣立告訴記者,在這一過程中,中低溫發電技術逐步應用在中國各大工業領域。比如鋼鐵、冶金、水泥、石化等行業的工業余熱,都可以將其中的熱能轉化為電能。
今天,天加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業務版圖幾乎已遍布全球,其生產的低溫發電機組及系統,遠銷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英國、土耳其,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全球地熱裝機量突破1000MW。
“將社會多余能源 變成有價值能量”
在蔣立看來,伴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天加的機遇就是圍繞國家的綠色發展大框架,推動自身發展。
而這次天加向綠色發展的轉型,還有著更宏觀的背景。
公開報道顯示,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世界氣溫已經升高1攝氏度多一點。聯合國一份報告說,即使迄今為止所作的所有承諾全部兌現,本世紀氣溫仍將平均上升2.7攝氏度。
而在旨在限制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的《巴黎協定》中,各國承諾“努力”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綠色發展的全球共識下,作為《巴黎協定》締約方之一,中國出臺了一系列行業政策,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蔣立認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地熱發電技術有著巨大應用前景。
蔣立笑稱自己是大能源系統的“補漏者”:將社會中多余的能源,利用技術的手段,變成有價值的能量。
他介紹,如今,中國在低溫余熱利用技術方面已走在國際前沿。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地熱勘探高溫鉆井、裝備制造和工程設計建設等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和產業鏈等已具備領先能力。
“天加做的實際也是一項事業。”蔣立說,他希望通過自己先走一小步,為地球控溫1.5°C“搬磚”也為綠色發展的未來添加希望。
- 下一篇: EK空調模塊機助力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二期項目
- 上一篇: 第136屆廣交會今日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