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空調市場提前迎來下行“拐點”?
早在2021年,我們就曾對“舒適性空調‘降溫’”進行過一次解讀,當時的觀點是“現階段市場對于空調產品的需求已經逐步從對舒適性向工藝性轉變,而未來工藝性空調的應用空間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擴充。”僅僅時隔三年,不僅舒適性空調市場寒風凜冽,工藝性空調市場似乎也已經跑進了決賽圈。
“槍響之后,沒有贏家。”
“槍響之后,沒有贏家。”這就是如今舒適性空調市場的真實寫照。在經濟環境下行的沖擊下,上下游資金壓力持續加大,投資方的謹慎遲疑、進度款的遲滯緩慢等等因素,都讓“缺錢”成為了舒適性空調市場的常態,諸如總包形式增多、最低價中標、超低的利潤率,墊資、回款等難題正愈演愈烈,在“僧多粥少”的項目爭奪戰中,高懸的應收賬款、冗長的項目周期等等寒風幾乎吹透了舒適性空調市場。
反觀工藝性空調市場,作為近兩年為數不多還能為品牌提供部分增量支撐的市場,盡管也曾紅極一時,但有限的市場容量卻無法支撐暖通空調行業的長遠發展。具體到2024上半年的市場表現來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工業市場后繼乏力,醫療凈化市場也趨近飽和,更遑論早已紅海化,甚至被頭部企業瓜分殆盡的數據中心、軌道交通等領域。當然,市場也非全無機遇可言,無論是醫療凈化市場中,老城區的綜合提升改造進程的加快帶來的醫院改造更新項目,還是農副市場中,溫室、畜禽養殖場、農產品加工廠等產業鏈的成熟,也帶來了對穩定冷熱源及溫濕度控制的需求,等等,都是其中亮點。
“賽點”的快速到來
但無論如何,工藝性空調市場也已經快速迎來了“賽點”。對于多數從傳統舒適性空調轉向工藝性空調的制造企業而言,這一轉變不僅意味著市場的拓展,更代表著背后的用戶對于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在舒適性用途的場景中,對暖通空調設備通常還有一定的容錯空間,允許制造企業在發現問題后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改進。然而,在工業工藝性用途的場景中,產品質量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為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可能會導致整個生產線的停滯等,對用戶的生產和運營造成巨大的損失。為此,涉足其中的制造企業無一不聚力在技術研發的加強,產品質量提升,甚至是供應鏈管理的強化,以確保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除此之外,想要在其中撬動更多增量的制造企業比拼的不僅僅只是產品質量的穩定,還有能否更“精準”地觸達更為封閉且“神秘”的細分市場圈層,能否更準確地把握市場趨勢和用戶需求,為不同細分市場帶來更具針對性的系統解決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在場景化的趨勢之下,更多在工藝性空調市場中有所積累的制造企業已然率先垂范,在對用戶需求的了解洞察之上,逐漸構建出貼近市場需求層次、契合主流發展思維的多場景行業應用體系,同時積極為自己“貼標簽”,通過將場景與系統解決方案強關聯,降低用戶的認知門檻。不僅如此,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也為工藝性空調市場的能源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下一篇: 董明珠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共話創新未來
- 上一篇: 2024年綠色建筑都有哪些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