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冷鏈物流產業發展全景探析
江蘇省憑借經濟、產業和交通優勢等,冷鏈物流發展基礎日益鞏固,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是江蘇冷鏈物流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江蘇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銜接產地銷地、覆蓋城市鄉村、聯通國內國際的冷鏈物流網絡,構建起與全省產業結構發展相匹配、居民消費需求相適應的冷鏈物流體系。
借力政策
江蘇省明確2030年冷鏈物流發展目標
在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要求下,2022年江蘇省出臺《江蘇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22-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水平實現躍升,設施網絡、服務質量、技術裝備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行業監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撐。
2023年,江蘇省出臺《江蘇省推進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重點覆蓋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基本建成,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短板基本解決,產地冷鏈物流服務能力和規模化、組織化水平顯著提升,成本水平顯著降低,冷鏈物流調節農產品跨季節供需、擴大高品質市場供給的能力顯著提高。
2023年10月,《江蘇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方案》出臺。根據方案,將實施“121工程”,根據江蘇農產品主產區、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及消費市場分布,積極推進“一個中心(省級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兩個區域網(農產品冷鏈物流產地網、銷地網)、一個智慧綜合服務平臺(省級冷鏈物流智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到2025年,初步構建干支倉配一體、平臺互聯共享、運作組織高效的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冷鏈物流骨干網,運營管理的冷庫容量達100萬噸,冷藏車800輛,移動預冷裝置500臺。到2030年,全面建成銜接產地銷地、覆蓋城市鄉村,具有較高水平的數字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隨著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為江蘇冷鏈物流的發展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也更加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
依托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打造江蘇冷鏈價值高地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實施方案》,重點依托106個城市開展基地布局建設,重點面向農產品優勢產區、主要集散地和主銷區,打造國家層面的骨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整合集聚冷鏈物流資源,促進冷鏈物流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集群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截止目前,江蘇省擁有三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正在打造江蘇省冷鏈物流價值高地。
1.南京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南京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依托南京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南京天環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建設,以南京都市圈為腹地,發揮南京樞紐城市優勢,面向長三角水產品、果蔬優勢產區冷鏈物流需求以及巨大的生鮮農產品和冷鏈食品消費需求,高效串聯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打造國內領先的生鮮農產品交易集散基地、華東地區最大的冷鏈倉儲配送基地、長三角重要的農副產品應急保供和安全保障基地、冷鏈物流與產業融合創新高地,建設成為南京都市圈唯一、全國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冷鏈物流與供應鏈組織樞紐。
2.蘇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作為蘇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主導實施企業,蘇州現代農產品物流園南環橋市場將充分發揮已有的冷鏈物流基礎和生鮮農產品集散優勢,以“一體兩翼兩延伸”的總體思路推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以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為核心,生鮮農產品國內、國際交易為兩翼,向農產品產地、銷地兩端延伸,高標準建設,將蘇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打造成立足江蘇、服務長三角、面向全國、對接“一帶一路”的區域性生鮮農產品智慧綠色冷鏈物流樞紐。
3.常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常州實施“532”發展戰略,全力打造長三角現代物流中心,立足“一點居中、兩帶聯動、十字交叉、米字交匯”的區位優勢,整合凌家塘市場片區、新運冷鏈片區(新陽光國際食品城)和名仁冷鏈片區等冷鏈物流資源,聯合組建常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基地總面積約1906畝,其中與冷鏈相關的設施占地1304畝,已建成配套冷庫34萬立方米,在建配套冷庫容積47萬立方米,規劃建設配套冷庫3萬立方米,依托130余條物流專線,日進出車輛達15000余輛次,2021年交易額突破445億元,服務范圍輻射全國。
聚焦重點領域
大力發展現專業化冷鏈服務
1.發展特色果蔬商品冷鏈
江蘇支持適合果蔬特點的可循環利用包裝、載器具以及零售末端保鮮柜等設備使用,積極推廣使用標準周轉箱裝箱發運,推進建立從田頭到銷售終端的果蔬全程冷鏈快速調運體系。圍繞陽山水蜜桃、東臺西瓜、興化香蔥、邳州白蒜、響水西蘭花等特色果蔬品牌,推進郵政、快遞、供銷系統和生鮮電商企業建立從產地到銷地的果蔬冷鏈全程溫控體系,擴大品牌農產品輻射范圍和消費規模。
2.支持肉類優勢產區物流
江蘇鼓勵肉類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完善規模化、智能化、標準化產地肉類冷鏈設施,推動設施共建共享,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引導冷鮮肉生產、流通企業對接農貿市場、連鎖超市、生鮮電商等流通渠道,發展“養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模式。推廣應用掛肉冷藏車等專用設施設備,積極發展肉類冷凍、低溫、多溫層單元化運輸,減少畜禽活體跨區域運輸。
徐州潤昌冷鏈物流市場是淮海經濟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功能最齊全、服務最專業的冷鏈物流市場,一進入市場,一個“巨無霸”冰箱就吸引著來人的眼光。據市場工作人員透露,這個“大冰箱”每天可以吞吐600噸海產、水產、牛羊肉等冷凍食品,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地。
3.促進醫藥產品冷鏈銜接
江蘇提出,要依托南京、無錫、蘇州、常州、泰州、連云港等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推進大型醫藥流通企業、第三方醫藥冷鏈物流企業建設醫藥物流中心,完善醫藥冷庫網絡化布局及配套冷鏈設施設備功能。依托南京、無錫等航空口岸,完善醫藥航空冷鏈物流設施,提升醫藥跨境冷鏈物流服務能力。支持醫院、藥店和基層醫療網點合理配置專用冷鏈設備,促進醫藥物流中心與末端冷鏈無縫銜接,發展多溫共配、接力配送、“冷藏保溫箱+冷藏車運輸”、超低溫配送等模式,構建廣覆蓋、高效率、低成本、安全可靠的醫藥冷鏈物流網絡。
4.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
預制菜的興起是大勢所趨。是餐飲界的一次革命,牽動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發展、傳播。預制菜連接產銷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滿足消費需求,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對促進創業就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預制菜也是農村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是推進“菜籃子”工程提質增效的新業態,是農民“接二連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和金融資本的助力下,預制菜產業將不斷發展壯大。中國預制菜行業的市場空間巨大,目前預計每年20%的增長速度,預計未來幾年內將直逼萬億元。
2022年,中國預制菜產業4196億元,預計每年20%增速,市場預估達4萬億。阿里數據顯示,2022年江蘇的預制菜數字消費全國第一,消費需求旺盛。
江蘇現有預制菜企業5800余家、數量全國第三,主要包括以食品加工制造為主營業務的生產企業,以餐飲服務為主的預制菜經銷企業,以提供校園等集體用餐服務的團餐企業等,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
江蘇省預制菜產業發展的突出優勢包括:預制菜科技支撐有力、淮揚菜文化底蘊深厚、優質農產品資源豐富、農產品加工基礎牢固、消費能力居全國前列等。
來源:中冷聯盟行業研究部綜合網絡整理
- 下一篇: 上海首個城市更新類超低能耗建筑
- 上一篇: 特萊頓即將攜第三空間全案系統亮相“設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