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對話開利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季岱維:聚焦綠色未來,共話暖通新發展
近日,開利集團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季岱維David Gitlin先生受邀接受ICS上海外語頻道專訪,就綠色建筑與可持續發展的話題進行了深入對話。季岱維David Gitlin還分享了他對于中國暖通市場的深刻洞察與未來規劃。未來開利集團將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推動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中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多品牌、多渠道戰略
記者:距離您上次來中國只有8個月,聽說您這次訪問非常忙碌。您為什么想要在這個時候再次來到中國?您這次來的主要安排是什么?
季岱維:我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這得益于我們實施的多品牌、多渠道戰略,在過去幾年中,我們完成了多次收購。如今在中國,我們不僅擁有積微這個品牌,還包括東芝空調的業務,最近更收購了菲斯曼氣候解決方案,與開利原有的業務形成多品牌矩陣。綜合這些因素來看,在中國,我們的暖通空調業務在短短四年內實現了3倍增長。并且我們還將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
綠色未來可持續發展
記者:這是相當大的增長。那么您認為未來增長將來自哪里?
季岱維:中國是個極具活力和潛力的快速增長市場,盡管當前在大戶型住宅和商業地產領域仍面臨著一些挑戰,但其他關鍵領域的表現卻是非常強勁的。例如在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等方面。人工智能芯片運行產生的熱高達傳統芯片的7倍之多,散熱就更加重要,因此,像電動汽車生產、光伏等產業,正是我們一直聚焦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領域。
記者:開利是如何將產品、技術應用于這些領域的?您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發展?因為您提到了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這些領域近年來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您對這個市場有哪些看法?
季岱維:中國無論涉足哪個領域,都能做得很好。全心投入時的專注和毅力,與其他任何國家都截然不同。中國對碳減排的堅定決心和重視與我們的目標不謀而合。為了2030、2060的“雙碳”目標,如果忽略了暖通空調系統,那目標的實現將很難找到抓手,畢竟40%的碳排放來自于建筑物,而其中的40%又源于暖通空調系統。
記者:目前,您認為暖通空調領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減少碳排放?
季岱維:我們始終關注尖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熱泵為例,十年前其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現在,熱泵系統已占到我們在中國商業建筑銷售系統的30%-40%,并且這些全是用電的系統。因此,我們的轉型也更關注于電氣化、更高效節能的系統、更低全球變暖潛能值(GWP)的制冷劑。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這也是你們現在放棄部分冷凍以及消防和安防業務的原因嗎?從你們去年的財報中,我們看到這些業務也呈現了較好的營業利潤率。
季岱維:我們不得不做出這個非常重要卻又很艱難的決定,盡管這些業務都表現優秀,但它們并不符合我們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新航向。因此,最近我們宣布了將商用冷凍業務出售給長期合作伙伴海爾,相信他們將在這一領域取得卓越成就,這是一項重要的業務,海爾無疑是其最合適的所有者。我們衷心期待這些業務版塊的員工在未來幾個月內融入海爾的大家庭。至于消防和安防業務,我們正在推進出售進程。雖然做出這些出售決定并不容易。但我們仍計劃將其中一部分資金投資用于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最近還宣布完成了對菲斯曼氣候解決方案的收購。
中國市場巨大增長潛力
記者:這次的收購對整個暖通空調行業意味著什么?會給中國市場帶來什么?
季岱維:起初,我們在產品組合中發現,在歐洲的住宅供暖市場領域存在著缺口。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因為它可能是全球暖通空調行業里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我們剛剛參觀了菲斯曼氣候解決方案的工廠,它距離上海大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這次收購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不僅對歐洲和德國等國際市場,對中國市場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現在可以在拜訪客戶時展現更多實力,其實我們在過去的幾個小時里已經拜訪了兩家客戶。當客戶想尋求解決方案時,我們就可以從菲斯曼氣候解決方案、積微、東芝、以及原有開利品牌的技術中尋找,甚至于在一些情況下將這些技術結合起來,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記者:您提到您已經拜訪了這里的一些客戶,他們對新的綠色暖通空調解決方案感興趣嗎?
季岱維:是的,幾乎是百分之百,都很感興趣。我們參與過許多大型項目的競標,并且在電動汽車和數據中心等行業的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席之地,并且這些行業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許多客戶提出的首要問題或是第二、第三個問題都是圍繞著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這恰恰是我們公司關注的焦點和戰略重心。中國已經成為這方面的前沿典范,專注于向綠色解決方案的轉型。
記者:中國正在推進“雙碳”目標,多個地方政府已宣布為綠色數據中心和綠色工廠的建設提供補貼。開利是否能從中獲益?
季岱維:在中國,許多綠色技術的轉型都得到了政府提供的補貼。在美國,我們看到在《通脹削減法案》中也實施了類似的激勵措施,歐洲也是如此。盡管各國的補貼政策各具特色,但都與歐盟制定的標準基本一致。我們在中國也觀察到了同樣的趨勢。許多推動綠色解決方案的技術都源于數據的運用,通過人工智能在故障發生前,預測并提前干預,從而實現更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在某些情況下,我們能夠利用這些補貼政策,加速技術研發。我們在全球擁有 6000 多名工程師,在上海打造了頗具實力并獲得國際認可的研發中心,在中國還有多個研發中心。
記者:開利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去年被市政府認定為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請問該研發中心目前情況如何?開利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和工廠在其全球業務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季岱維:我們這里匯聚了一大批卓越的工程師,他們正致力于創新前沿的離心和螺桿機組技術。這些技術不僅在中國大放異彩,更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深遠影響。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與眾不同的。我們不僅為這里的研發能力感到自豪,同時我們還擁有11個生產基地以及約11000名員工。中國市場在我們的整體戰略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眾多前沿設計以及數字化解決方案都來源于中國團隊。此外,這里的制造能力在全球范圍內堪稱翹楚。世界其他地方的交貨時間相比之下要長得多。所以我們在中國的制造能力是令人驚嘆的。我們在中國的自動化和數字化工廠方面取得的進展可謂日新月異,可能超越了世界上眾多工廠的發展速度。因此,我們對在中國的投資和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