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碼建廠又是新一輪“圈地運動” ?| 暖通印象2023
2023年可謂是暖通產業投資建廠熱潮年,不論是空調或熱泵、主機或配件、國產或外資,品牌新基地動工與落成的聲音接踵而至。在大環境依舊復雜嚴峻的情況下,眾多暖通企業不畏市場“寒冬”紛紛加碼建廠,背后究竟意欲何為?
市場需求強勁增長,新增產線為產能擴張提速。不難發現,暖通行業正逐步進入精細化時期,部分品牌憑借在產品品質上的突破、研發競爭力上的優勢厚植、渠道的深度布局,項目訂單充足,產銷兩旺。期間,原有的生產線顯然已無法適應新的生產需求,為了滿足訂單和適應未來發展,建廠、擴招、增加新產線是水到渠成之舉。
與此同時,面對已然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的暖通空調市場,強大的研發和制造能力是企業迅速發展最重要的保障。從中廣歐特斯、威樂、申菱等品牌在新基地中對于高科技實驗設備以及實驗室的大幅投入便不難得出結論:除了增設產線以實現整體產量和效能提升外,企業更希望用更先進的技術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從而實現開發、占領新領域。
物流成本持續上漲,多區域布局破運輸半徑難題。受限整體經濟下行,當下暖通空調企業更需要控制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因此降本增效勢在必行。由于單一基地區域局限性較強,在面向其他地區時物流成本高且難以滿足全國市場需求。基于此,通過全國范圍內多區域基地的戰略鋪開,能夠解決企業運輸半徑問題的同時更能夠弱化由物流費用持續上漲致使企業經營成本的居高不下。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政府也在持續強化招商引資助企紓困,著力解決制造業發展所需資金、土地、人才等資源要素瓶頸制約,幫助暖通企業走上發展“快車道”。在政府利好背景下,讓原本處在經濟下行周期而飽受融資難、資金流動性差的暖通企業不再涉險馳行,并有了更多資源與機會去進行新基地的建設。
外資品牌在華營收可觀,“投資中國”成為主流與大勢。除了TCL空調、盾安、申菱、陽帆等國產品牌投資建廠“聲勢浩大”,以大金、丹佛斯、威樂為代表的外資品牌同樣步履不停,其原因可在各品牌2023在華的市場業績中找到答案:雖然整體暖通市場趨于飽和且競爭加劇,但在其整體營收上,在華產品依舊是其主要盈利點之一。
當然,除去市場規模大的優勢外,國內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人才資源充足等利好也都為外資品牌在華生產經營提供了保障。也正因此,眾多外資品牌紛紛對中國市場的未來投下“信心票”,并將中國視為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窗口,通過投資建廠以持續深化中國市場,實現本土化戰略目標的更進一步。
對于多數品牌而言,新基地的建設是其向行業展現發展活力的重要舉措之一。但需要強調的是,在整體市場充滿不可控因素下,企業只有從務實的角度去做事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實現“長效經營”。換言之,只有堅實的研發基礎、完整的生態產業鏈才能讓企業在尋求高質量的發展過程當中收獲由新基地所帶來的“正向反饋”。若是只因政策優待及稅收優惠而盲目、務虛地投入成本用于建廠,其后果極易因經營不善導致公司運營的整體崩盤,讓原本的資產轉為“負擔”。
- 下一篇: 開利集團主席季岱維訪華,為什么重點打卡這四站?
- 上一篇: 盈田&樂華空調2024年度春季開盤放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