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對于暖通空調產業影響有多少?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受資金、項目數量、消費信心等因素的影響,2023 上半年中國中央空調市場慘淡已成既定事實。而這種影響不止是表現在家裝零售領域,公裝市場亦是如此,尤其是商業項目更甚。在失去了商業項目這只龐大的腳的支撐之后,暖通空調及熱泵的工程市場的希望被寄托于龐大的工業市場和新興的農業市場身上。只是農業市場相對還較為弱小,處于萌芽期,但是工業市場的勢頭已然非常強盛,而當前新能源就是工業市場發展最為耀眼的那顆星。
因此與商業市場截然相反的是,以新能源為代表的工業市場在這兩年呈現出了一種欣欣向榮的局面,也使得一部分深耕其中的冷水機及末端制造企業在失去了大量商業項目的市場背景下,卻在工業市場大展拳腳,正在收獲新能源帶來的紅利。以至于2023 上半年,在不少品牌不知所措、毫無頭緒時,他們顯得有點忙不過來。“訂單多、產線忙,電子廠房、新能源項目勢頭兇猛”成為了部分相關中央空調制造企業的寫照,雖然與行業的整體局勢有些格格不入。
政策之下,乘“風”而起
2020年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后,圍繞節能減排進行的能源結構轉型成為國家層面的重要戰略,新能源產業也成為了推動能源變革的重要抓手。數據顯示,中國的能源轉型投資額達3.5 萬億元人民幣,約占全球投資總額的一半,是全球最重要的新能源發展市場。從市場表現來看,2022 年我國新能源及綜合智慧能源工程建設業務新簽合同額達3550.1 億元,同比增長83.9%。總體來看,新能源已成為中國經濟彎道超車的重要賽道,蘊藏巨大的發展機會。
江森自控日立萬寶空調(廣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軍表示,新能源的“熱”,不僅是產業之熱、市場之熱,更是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之“熱”。目前,中國在光伏、風電、電網、新能源汽車等細分賽道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后發優勢。以新能源汽車例,從大環境來看,其對于我國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在燃油汽車不具備優勢的局面下,新能源汽車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一次反超的機會,所以從國家戰略層面得到了諸多紅利。
我國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不僅極大地支持了“雙碳”戰略,也為我國暖通空調產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系列政策利好和快速增長的數字,除了彰顯著新能源的風光之外,其大量的工程建設帶給暖通空調行業的則是無限機遇。新能源汽車工廠、鋰電池工廠、多晶硅工廠、單晶硅工廠、太陽能設備工廠、風能設備工廠、水利設備工廠等等,一批新能源項目廠房投資力度空前、建設速度的加快,給可參與其中的暖通空調制造企業帶來了大量機遇,為之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
“風”口浪尖,更考驗企業硬實力
在疊加政策的加持下,當前,新能源相關業務正加速成長為暖通空調產業新的發展引擎,越來越多的暖通空調制造企業正在加快圍繞新能源領域的系統布局,以期在這條賽道上占據有利身位。但是,“新能源”項目廠房通常面積較大,一般存在負荷需求大、精準溫濕度控制、高等級凈化、節能高效等需求。就鋰電池生產而言,原材料中一旦有空氣中的水分進入,就會影響鋰電池的安全,嚴重的一般會引起鋰電池的鼓包甚至爆炸,而大氣環境中的塵埃則會引起鋰電池的短路,因此鋰電池生產設備和生產線必須要置于低濕潔凈室內。同時,尚屬于“藍海”市場的新能源賽道,不可避免吸引著越來越多企業的進入。
有專業人士表示,當下新能源相關產業發展迅速,從長期來看,行業發展的挑戰主要在于技術突破。對新能源產業、包括制冷制熱產業來說,技術迭代始終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市場上升階段,技術研發的放緩很容易會被表面的業績擴張所掩蓋,但當市場發展減緩、逐漸進入存量階段,技術短板將迅速暴露出來,對行業、企業的發展將會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在新能源的賽道上,技術端的挑戰、進入企業的激增,都是現實且必須面對的問題。基于此,一方面需要制造企業提升自身應變能力,為新能源項目提供堅實的產品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產業的綠色發展,切莫在產業快速發展時,忽視核心技術的發展和迭代。另一方面也需要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必信就提到,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國家需要逐步完善綠色金融和減排機制,加強戰略部署和統籌規劃,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之中,從而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
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張名片,新能源產業得到了眾多政策的加持,儼然已成為最熱的“風口”。作為一個當下的紅利市場,在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的周期將持續5-10 年左右。從時間維度上來看,盡管國家提出了2030 年“碳達峰”的目標,但綜合新能源結構是必不可少的減碳方式。同時,新能源在整體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還較小,所以這個熱度還將維持一段時間。就此而言,在“碳達峰”“碳中和”時代風口和政策的加持下,之于暖通空調行業而言,新能源的故事還有很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是“風”,總會有停時,一如此前的“煤改電”。不過,這并不影響暖通空調制造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積極發力。但是,也有企業表示,新能源市場是中央空調產業向上發展、向高質量發展、整合和迭代升級的一個縮影,沒有新能源也會有其他細分市場的出現,其背后最終比拼的依然是企業的核心能力。對于布局其中的相關企業而言,未來的市場比拼的一定是企業的綜合方案解決能力,而非單一細分市場的解決能力。因此,參與其中的企業必須要擁有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綜合方案解決能力,如此才能在市場變化面前占據有利身位,在下一個“風口”到來時輕松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