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潑臟水的暖通廠商靠什么為自己“正名”?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前段時間,轟轟烈烈的“威樂維權事件”落下帷幕: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維持原判,“威樂中國”勝訴,“上海威樂”需賠償威樂中國經濟損失1500萬元及為維權支出的合理費用10萬元。無獨有偶,貝雷塔打假聲明、杭州暖亨機電全國性訴訟等,也緊跟其后,可見行業人對“假”的深惡痛絕。而百年企業三菱電機變壓器數據造假,更是使得這場廠商正名風暴越刮越遠。站在后疫情時代的路口,整個社會都在經歷一場變革,暖通行業也不例外。為什么要正名?因為正名從某種程度上是這場變革的入場券。

正名是對產品、技術的尊重。在廣東走訪某企業時,筆者參觀了其生產線,一方面為其工人一絲不茍做測試的精神所敬佩,一方面又能感受到后疫情所帶來的實體經濟疲軟。“現在都是產能過剩”,他們說。即便如此,但他們的實驗室依舊在高速運轉,產品研發、運行、測試,每一個環節都按照節奏有條不絮的進行。“越是艱難時刻,品質觀不能丟”,這是另外一位企業管理人員說的。而這些,對產品品質的堅持,對技術研發的投入,以及最重要的企業態度,都不是一些“冒名”企業和品牌所擁有的。然而,這卻是在風云變化市場中企業能夠屹立的根本。
正名是對市場秩序和消費者的尊重。在跟某經銷商交流時,其就表示對于“冒名”品牌的痛心疾首,“靠著低價競爭沖擊市場,沒幾年就‘消失’,結果全都是正軌渠道商的麻煩事”。不說對于消費者如何解釋,就是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可度也在無形中打了折扣。“追求合理利潤,無可厚非,但卻不能丟了做人的良心”,這是對于客戶的尊重,也是對于自己的尊重。正是這些“正軌渠道”在不同區域直接面對客戶,承擔著傳播品牌和服務的重擔,他們共同組成“市場”,維護著市場秩序。
正名更是對工匠精神的回應。后疫情時代,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并行,其背后更是折射出消費者更加理性的實質,這帶給我們的影響,不僅需要用更多的匠心去打磨產品,更是需要更深挖掘消費者痛點,打動消費者。如果匠心在于精益、創新,那么孜孜不倦的研發就是對于產品力的執著;如果匠心在于敬業、專注,那么十幾年如一日的精心推廣品牌,提供優質服務就是對于競爭力的打造,而“正名”正是對于此的堅守。
顯然,以上這些品質都不是“冒名”企業和品牌所能具備的,而“正名”背后正是對于產品、技術、服務,乃至對于工匠精神的維護。縱觀那些長青企業,無一不具備這些品質。這是一條正確的路,站在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條路通向著正確的發展方向。或許前路會有坎坷,但正如“威樂中國”勝訴一般,時間會為品質增添光彩。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堅持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