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期間公共機構加大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熱泵技術推廣力度
發表于: 來自:互聯網
近日,北京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規劃》,規劃指出:深化建設循環發展體系,推動可再生能源建設應用,加大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熱泵技術推廣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力爭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
原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和《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大力實施綠色北京戰略,深入推進“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公共機構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以下簡稱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助推首都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根據《“十四五”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規劃》《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北京市機關事務“十四五”發展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工作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市公共機構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聚焦綠色發展,聚力節能降碳,圓滿完成了“十三五”節能目標和工作任務,為“十四五”時期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深入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
(一)成就與問題
“十三五”期間,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能源資源消耗總量降幅明顯。2020年,公共機構7,927家,能源消費總量137.2萬噸標準煤,用水總量10,420.3萬立方米。“十三五”期間,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耗總量控制效果明顯,能源消費總量、用水總量比“十二五”末分別下降17.8%、20.7%,年均下降率分別為3.9%、4.5%。
——能源消費結構逐步優化。2020年,公共機構能源消費電力占37.0%,市政熱力占33.0%,天然氣占23.8%,汽油占3.1%,柴油占2.5%,液化石油氣等其他能源占0.6%。“十三五”期間,煤炭、汽油、柴油等能源占比逐年減少,煤炭消費量占比由2015年的9.9%壓減到2020年的0.01%,燃煤替代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大幅提升。
——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2020年,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23.3千克標準煤/平方米,人均綜合能耗389.9千克標準煤/人,人均用水量29.6立方米/人。與2015年相比,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下降16.4%,人均綜合能耗下降12.4%,人均用水量下降15.4%。
——組織管理體系建設日趨完善。組建北京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設立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處和節能保障中心,負責在節能行政主管部門指導下,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本市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指導協調市級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文物、體育、醫管等主管部門和區級機關事務管理部門開展本領域(系統)、本區公共機構節能工作。
——制度標準規范作用持續加強。制定了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公共生活取水定額、合理用能指南、低碳運行管理通則、計量器具現場評價導則、能效領跑者評價導則等30余項北京市地方標準,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貫徹落實《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統計制度》等相關規定,三次優化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統計實施方案,統計數據質量持續提升。
——示范創建引領活動廣泛開展。338家黨政機關成功創建節約型機關,53家單位獲評國家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10家單位被確定為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22家市級機關和66家市水務系統單位率先建成節水型機關,較好發揮了公共機構在節約能源資源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
——綠色技術改造項目深化實施。支持26家公共機構實施供熱系統、空調系統等節能技術改造,開展124家數據中心節能示范改造,支持公共機構開展油煙凈化器安裝改造工作,推廣使用LED高效照明產品。推進中小型公共機構落實新建雨水收集利用項目、節水型器具更換項目、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項目,深入開展節約能源資源改造工程,為實現節能節水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綠色環保生活方式轉型加速。扎實推進黨政機關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圓滿通過國管局“46城”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評價驗收,在全國率先實現強制分類。開展反食品浪費工作,發出倡議,發布指引,制定舉措,加強監管,優化公務用餐保障,推動公共機構食堂開展“光盤行動”。落實塑料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實施更加嚴格的塑料制品禁限和替代措施,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
——宣傳教育培訓活動持續開展。結合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水周、世界糧食日等主題,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通過現場活動、在線直播、遠程教育等方式,廣泛開展節能法律法規和基本知識宣傳教育,營造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良好氛圍。
“十三五”期間,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成效顯著。但由于公共機構數量眾多、性質多樣、規模不一、基礎各異,工作開展不夠均衡、不夠協調,不同程度存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等現象。一是組織體系不盡完善。市級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部門與各區、各行業主管部門間的協調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上下同頻共振、左右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還需進一步強化。二是工作基礎不夠扎實。市區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部門人員成分新,節能管理業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基層公共機構能源計量統計制度仍不健全,一些公共機構能源資源分區、分項計量不充分,影響數據質量。三是激勵機制不夠健全。節能目標考核未全面納入績效管理,公共機構主動節約能源資源動力不足,參與節能節水的主動性、積極性還需進一步提高。四是市場機制利用不夠充分。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綠色金融等市場化機制的推廣運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機遇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
——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為公共機構開展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提供了頂層設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是各地、各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根本遵循。國管局印發《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綠色低碳引領行動促進碳達峰實施方案》,為“十四五”時期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進一步明晰了路徑。
——綠色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公共機構開展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奠定了廣泛基礎。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宣貫和豐富實踐,公共機構節能低碳、綠色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步履更加堅定,成效不斷顯現。
——節能低碳技術快速發展進步為公共機構開展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撐。北京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人才、技術資源集富,節能新概念新理念層出不窮,新技術新產品加速迭代,為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成熟市場機制逐步推廣運用為公共機構開展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增添了新的動能。隨著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機制的引入,必將為公共機構用能用水設備設施改造、管理手段更新注入市場資源和活力,從而實現能效水效的新提升。
面臨的挑戰更加艱巨。一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加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副中心建設,未來五年,我市將面臨新增大量教育和醫療機構、新建大量文化和體育設施的需求,能耗、水耗總量持續上升的需求客觀存在。二是隨著教育“雙減”等政策措施逐步落地,教育類公共機構能耗、水耗強度階段性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三是北京已經連續14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節能減排指標,進一步壓減的空間和余地已經被大幅壓縮,未來工作難度會相應加大。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密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綠色北京戰略,堅持首善標準,發揮“雙控”和“定額”指標的約束作用、“創建”和“遴選”活動的驅動作用、市場對資金和技術的配置作用,扎實推進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公共機構在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協調,系統推進。完善高效有序的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公共機構相關主管部門間形成密切配合、有機結合、力量整合的工作體系。堅持系統謀劃、系統推進、系統評估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
——堅持總量管控,效率優先。實行能源資源總量控制,建立剛性約束制度機制,堅持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持續提升公共機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堅持創建引領,創新驅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推進碳中和相關工作,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
——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協同。政府推動與市場化運作并重,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管理和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以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為主要形式,提升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的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水平。
(三)規劃范圍及水平年
規劃適用范圍為北京市行政轄區內,市區兩級管理的公共機構。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規劃實施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四)工作目標
管理目標:加強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管理能力建設,加快形成組織機構完備、制度標準健全、監督考核嚴謹、計量統計規范、監測核算精細、技術推廣扎實、宣傳培訓有效的工作體系。
量化目標:實施能源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公共機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65萬噸標準煤以內,用水總量控制在11,150萬立方米以內,碳排放總量控制在571萬噸以內。以2020年能源資源消費以及碳排放為基數,到2025年,單位建筑面積綜合能耗和人均綜合能耗分別下降8%、6%,人均用水量下降7%,單位建筑面積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分別下降9%、7%。
2035年遠景目標:展望2035年,北京市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高質量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全面建成綠色、低碳、高效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碳中和工作初見成效。全市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總量進入平穩發展階段,能源及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碳排放總量進入下行通道。
三、重點任務
(一)全面夯實綠色低碳基礎
1.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開展公共機構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研究,確定碳達峰碳中和重點工作。開展零碳建筑、碳中和大型活動試點示范,有序推動行政辦公區率先實現碳中和相關工作。探索開展公共機構碳排放核算,試點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推動公共機構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有序推進公共機構自然碳匯能力建設和評估工作。
2.開展綠色創建示范引領。深入推進節約型機關創建,力爭到2025年,85%以上的市級黨政機關、80%以上的區級黨政機關達到創建要求。持續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綠色低碳示范單位、節水型單位、能效領跑者、水效領跑者等創建遴選活動,力爭到2025年,創建國家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不少于50家、綠色低碳示范單位不少于10家,遴選國家級能效領跑者、水效領跑者各不少于10家。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推行綠色采購、綠色辦公、綠色出行,發揮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的示范引領作用。
3.完善定額標準體系建設。按照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相關工作要求,根據《公共機構能耗定額標準編制通則》,開展《黨政機關能源消耗定額》《高等學校能源消耗定額》《中等教育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初等教育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學前教育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北京市醫療機構能源資源消耗定額》《博物館與科技館能源消耗定額》《文化場館能源消耗定額》《體育場館能源消耗定額》《公共生活取水定額第5部分:機關》《用水定額第26部分:學校》《用水定額第27部分:醫院》等標準的編制、修訂與宣貫工作,探索編制公共機構碳效標準,發揮標準化在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中的支撐作用。
4.筑牢計量統計工作基礎。提高公共機構能源資源計量器具配置率,按照行政、業務、后勤服務及其他功能區域分區分項計量,對中央空調、信息化機房(設備間)、食堂、公共浴室、游泳館、景觀設施等重點用能用水部位分別配備計量器具。組織開展能源資源消費統計工作專項培訓,開展統計數據會審和統計數據專項抽查,提升數據質量。
5.激發市場機制活力潛力。出臺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指導性文件,積極穩妥推進能源費用托管型、節能效益分享型、節能量保證型、BOT等多種模式融合發展的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合同減碳管理,發揮市場高效配置資源作用,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
6.發揮信息技術支撐作用。強化“互聯網+節能管理”思維,建設“北京市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網”,完善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和碳排放線上統報手段,搭建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在線監測評估平臺,充分利用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提高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過程管控精細化水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
(二)大力推動能源效率提升
7.全面提升建筑能效及電氣化率。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推動既有建筑通過改造達到綠色建筑標準,鼓勵建設超低能耗、零能耗、碳中和建筑,探索推進行政辦公區建設零碳示范建筑。持續開展既有建筑圍護結構、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等綜合節能改造,大力推進遠郊區既有建筑能效提升工作。開展公共機構實施燃氣鍋爐和灶具電氣化改造。力爭到2025年完成150萬平方米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綠色化改造。
8.持續推動暖通空調改造。鼓勵引導公共機構開展深度煙氣和污水余熱回收、分時分區智能控制、自動氣候補償、水泵變頻控制、老舊管網改造、高效制冷設備更換、中央空調系統智能控制、風盤智能控制等供暖和空調系統綜合節能改造,落實供暖和制冷系統節能技術迭代應用,深入挖掘供暖和制冷系統節能潛力。鼓勵具備條件的單位施行熱(冷)計量繳費。
9.深化普及綠色照明應用。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綠色照明改造,逐步實現LED照明燈具的全面應用。開展照明系統智能控制推廣行動,在車庫、樓道等公共區域普及應用照明智能控制技術。
10.建設改造綠色數據中心。按照《關于加強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公共機構數據中心綠色測評工作指南》要求,實施數據中心機房節能改造,完善分項計量(IT設備、制冷、配電)。重點在制冷架構、機柜布局、IT設備布局等方面提升既有數據中心能效水平,新建機房平均PUE值達到1.3以下。
(三)深入推進資源高效利用
11.推進綜合節水技術應用。大力推動公共機構應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全面推進節水器具升級等節水改造。新建建筑節水器具使用率實現100%。持續推進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等循環利用,示范應用和推廣智能節水技術,加強節水精細化、智能化管理。
12.有序開展節水評價考核。嚴格公共機構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各項要求,推動公共機構定期開展節水自查和水效對標達標,開展重點用水單位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等節水診斷,提高用水效率。
(四)深化建設循環發展體系
13.推動可再生能源建設應用。加大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熱泵技術推廣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力爭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開展公共機構分布式蓄能裝置、蓄冷蓄熱裝置應用示范,提升公共機構新能源消納利用能力。推動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積極推進燃油小客車更換新能源汽車工作,機要通信和相對固定路線的執法執勤、通勤等車輛更新時,原則上配備新能源汽車。不斷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提升充電基礎設施使用的便捷性。
14.深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貫徹落實《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遴選建設公共機構垃圾分類示范點(單位),廣泛開展志愿服務行動。鼓勵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進一步落實可回收物全品類回收要求,鼓勵按照廢紙類、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廢織物等細分可回收物,實現可回收物應分盡分、應收盡收,推動可回收物回收增量和其他垃圾源頭減量。規范有害垃圾收集和清運流程。
15.倡導綠色環保生活方式。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北京市反食品浪費規定》,厲行勤儉節約,開展“光盤行動”,加強公務活動用餐管理,建立反食品浪費監管和評估通報制度。落實塑料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實施更加嚴格的塑料制品禁限、替代措施,帶頭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辦公用品。加大綠色產品及秸稈環保板材等資源綜合利用產品采購力度,倡導無紙化辦公,提升綠色辦公水平。積極倡導低碳出行、綠色消費生活方式,增強公共機構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文明道德和綠色行為習慣。
(五)穩步提升專業能力建設
16.全面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持續開展專業能力培訓,培養、鍛造一支專業知識完備、專業技能扎實、管理能力突出的公共機構節能人才隊伍。吸納節能管理、建筑節能、數據中心節能、資源節約等領域有較高建樹和造詣的專家學者為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17.持續開展區域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京津冀、直轄市等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區域交流合作機制,總結交流區域工作經驗,協同推進區域能耗標準一體化建設等相關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
加強市公共機構節能節水工作聯席會議統一領導全市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機制,研究、審議、決策重大問題。逐步完善由市機關事務部門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全市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市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文物、體育、醫管等單位系統推進行業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各部門負責落實本單位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各區機關事務部門負責統籌推進各區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的組織體系,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動,運轉順暢、執行有力的工作機制。
(二)進一步營造工作氛圍
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宣貫規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媒介,結合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等主題,廣泛開展集中培訓、現場宣講、遠程學習等規劃宣貫活動,深入解讀節能規劃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扎實推動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規劃落實落地。
(三)進一步傳導工作壓力
抓好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的逐級分解落實,明確市區各級各類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目標和任務,健全評價體系,完善評估機制,定期逐級考核規劃目標完成情況和重點任務落實情況,強化過程管理監督。定期召開全市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會議,總結經驗,查找問題,提升工作質量。
(四)進一步強化定額約束
以定額標準為依據,差異化下達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耗強度指標,強化定額標準的約束作用。聯合有關部門協同開展公共機構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節水監察,督促公共機構對照定額標準開展能效水效對標,查找薄弱環節,深挖節能節水潛力,制定能效水效提升計劃,落實規劃目標和年度任務。
(五)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等市場化機制,鼓勵采用能源費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和市場主體參與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工作,引導公共機構開展節約能源資源基礎能力建設、重點工程實施和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