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
發表于: 來自:中國政府網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工作原則
堅持重點突破。以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為重點率先突破,做好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和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全面帶動一二三產業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堅持創新引領。深入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行新型商業模式,構筑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
堅持穩中求進。做好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產業接續、穩崗就業、民生改善的有機結合,積極穩妥、韌性持久地加以推進。
堅持市場導向。在綠色轉型中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性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各類市場交易機制的作用,為綠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主要目標
到2025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明顯優化,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升,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持續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更加有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綠色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重點產品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
推進工業綠色升級
加快實施鋼鐵、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紡織、造紙、皮革等行業綠色化改造。推行產品綠色設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強再制造產品認證與推廣應用。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依法在“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完善“散亂污”企業認定辦法,分類實施關停取締、整合搬遷、整改提升等措施。加快實施排污許可制度。加強工業生產過程中危險廢物管理。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
鼓勵發展生態種植、生態養殖,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和管理。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強農膜污染治理。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推進退化耕地綜合治理。發展林業循環經濟,實施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節水,推廣高效節水技術。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實施農藥、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凈化行動。依法加強養殖水域灘涂統一規劃。完善相關水域禁漁管理制度。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提高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
促進商貿企業綠色升級,培育一批綠色流通主體。有序發展出行、住宿等領域共享經濟,規范發展閑置資源交易。加快信息服務業綠色轉型,做好大中型數據中心、網絡機房綠色建設和改造,建立綠色運營維護體系。推進會展業綠色發展,指導制定行業相關綠色標準,推動辦展設施循環使用。推動汽修、裝修裝飾等行業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輔材料。倡導酒店、餐飲等行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
壯大綠色環保產業
建設一批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形成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快培育市場主體,鼓勵設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打造一批大型綠色產業集團;引導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環境治理效果為導向的環境托管服務。進一步放開石油、化工、電力、天然氣等領域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鼓勵公共機構推行能源托管服務。適時修訂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引導產業發展方向。
提升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水平
科學編制新建產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準入標準,完善循環產業鏈條,推動形成產業循環耦合。推進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推動公共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鼓勵建設電、熱、冷、氣等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的綜合能源項目。鼓勵化工等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危險廢物集中貯存、預處理和處置設施。
構建綠色供應鏈
鼓勵企業開展綠色設計、選擇綠色材料、實施綠色采購、打造綠色制造工藝、推行綠色包裝、開展綠色運輸、做好廢棄產品回收處理,實現產品全周期的綠色環保。選擇100家左右積極性高、社會影響大、帶動作用強的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試點,探索建立綠色供應鏈制度體系。鼓勵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規范、咨詢服務、行業自律等方式提高行業供應鏈綠色化水平。
- 下一篇: 銅價繼續狂飆!節后四個交易日累計上漲超10%
- 上一篇: 格力電器30年:中國空調是怎樣影響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