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國際的終極奧義:掌握核心科技不能是空話大話
發表于: 來自:格力
什么是中國企業參與世界競爭最重要的“武器”?答案一直以來都非常明確: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而對于實體經濟的關鍵——制造業來說,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企業不斷自主研發、技術創新,始終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在世界科技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
掌握核心科技,決不能是一句空話、大話,而是要拿出“真東西”。收購外資企業、購買國外先進技術,這些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充其量只能算是交易。在如今的大變局下,此般交易又怎會獲得真正的關鍵核心技術?因此,中國企業要想不被虎視眈眈的資本主義國家“卡脖子”,還是要多一些華為、格力這樣卯足了勁堅持自主研發、真干事、干實事的民族企業。
去年9月,主要應用在核工業制冷設備上、格力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核級冷水機組壓縮機關鍵技術獲得“國際領先”鑒定。這也是格力電器截至目前獲得的第30項權威認證的“國際領先”技術,自主科研實力可見一斑。
公開資料顯示,“華龍一號”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研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國際領先技術,對于將核能打造為未來中國低碳能源支柱,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意義重大。
在格力電器之前,國內暫無相關廠家有技術能力能夠完全滿足“華龍一號”的制冷技術要求。正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隋永濱表示:“核電安全問題十分重要,裝備制造業一定要確保質量過關。有了格力提供的強大技術支撐和可靠的質量管控,助力突破核電發展卡脖子設備難題,相信我國的核電事業發展將會更上一層樓。”

(圖為“華龍一號”核級冷水機組試驗見證現場)
由此可見,中國企業對科技創新的堅持,不只是追求某項先進技術的創造,更是為踐行能源革命、美麗中國等國家戰略進行系統持續性研發,進而提供技術支撐。
從這個角度說,格力也稱得上是以“國際領先”技術助力國家戰略實施與發展的先行者。
具體來看,在格力獲得權威認證的30項國際領先技術中,有不少與節能環保的時代主題緊密相連——如全面節能降耗的1赫茲變頻技術,經相關檢測,應用該技術的空調,相比傳統空調每臺每年節電約440度;人民大會堂自2015年安裝格力永磁同步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以來,年平均耗電量降低31萬度,節電率近32%,充分詮釋格力以核心科技全面踐行綠色中國、美麗中國的戰略。
作為領軍型的民族企業,格力擁有強烈的“中國意識”和“中國胸懷”。一方面,格力以自主掌握的核心科技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展現中國制造的領先水平,如將磁懸浮整機的單機冷量拓展到1300冷噸,下線全球單機頭冷量最大的磁懸浮機組,填補了國內磁懸浮壓縮機技術的空白。
再比如格力自主研發“全球首創、國際領先”的“零電費”光伏多聯機,于2018年入駐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世貿中心,經測算,該機組每年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8600噸,減排二氧化硫72噸,減排氮化物33噸,減排粉塵56噸,綜合減排效益達1500萬元,讓中國制造昂首挺胸走出國門。
另一方面,格力也積極服務全球更多企業,將企業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分享給世界,共同推動世界制造業在科技創新上的高質量發展。2019年11月,格力電器向格蘭富控股聯合股份公司授權了其自主研發的新型無稀土磁阻電機領域內的3項電機專利技術,就是最鮮明的核心科技共享例證。

(圖為格力電器&格蘭富專利許可簽約儀式現場)
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格力電器在多元化戰略之路上也憑借“掌握核心科技”行穩致遠——2020年疫情爆發后,格力電器僅用55天就研發出能殺病毒的“獵手”空氣凈化器,現已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助力全球疫情防控;格力晶弘魔法冰箱“-5℃不結冰”創新科技,實現肉類“鮮嫩兩星期、輕松一刀切”;格力熱泵洗護機低至37℃柔風烘衣,不但不傷衣,還比傳統冷凝式干衣耗電量降低53%……格力多元化戰略全面發力的內核,是其以核心技術為全球用戶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信心和底氣。
縱觀格力電器近三十載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掌握核心科技”既是這家民族龍頭企業始終堅持的目標愿景,更是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全行業的期望。從專注空調、家電的研發與生產,到拓展業務領域實現制造業多元化發展,再到將智能家居與環保技術融合、打造智能綠色工廠等創新制造,格力電器不斷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助推國內經濟綠色節能、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最終實現“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一路走來,格力電器始終堅持以核心科技助推國家經濟跨越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同時也憑借核心技術將自主創新的先進產品送入南非世界杯、俄羅斯冬奧會、巴西奧運會、人民大會堂、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等諸多大型工程與世界盛會。這些都表明,中國制造業的行業發展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已然領先全球,亦證明了“掌握核心科技”從來不是格力的空話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