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睡眠空調研發團隊踏棘夜行的“逐夢之旅”
發表于: 來自:格力
晚上十點,李工結束加班,乘著月色走出燈火通明的辦公樓,剛打開手機就彈出好幾條微信,是爸媽在家族群里發的:“大伙兒瞅瞅!這可是我閨女研發出來的!”附上的截屏是董明珠在贛州開啟全國巡回直播當晚,介紹到格力·月亮女神空調的畫面。李工和旁邊一起下班的鄭工說起這件事,二人淡然一笑。
格力·月亮女神空調首次在播放量超過500萬的直播中亮相,李工和家人都十分高興,而作為這款產品的開發者,李工心里還生出了那些無數踏棘夜行的日子沉淀出來的成就感。

(圖為研發人員在認真測量格力睡眠空調樣機)
讓每個人都能睡個好覺
早在2007年,格力就研發了出全行業第一款睡眠空調,成為睡眠空調細分市場的開創者。十年后,格力睡眠空調已更新升級三代,算是“老行家”了。在2017年,格力開始研發第四代睡眠空調——月亮·女神空調,而李工就是團隊成員之一。
據她介紹,第一、二代格力睡眠空調研發出了當時行業唯一的睡眠曲線,第三代格力睡眠空調則是在升級睡眠曲線的基礎上,還將運動大導風板技術應用到睡眠空調上。這三代睡眠空調都獲得了行業、市場、用戶的廣泛認可,也為研發團隊積累了不少經驗和信心。
以用戶需求為研發導向是格力電器的準則,而睡眠空調的研發團隊也將科研目光望向了身邊的普通用戶:“睡眠空調還有可進步的空間,現在很多人都睡不好,對光線、噪音、溫度敏感的人變得越來越多,我們想讓身邊的親友能每晚都睡好覺。”團隊開發板塊的陳工這樣說道。
而生活中的多種身份,也給了研發人員不一樣的靈感——“自家寶寶半夜會被熱醒或者凍醒,是否可以讓空調溫度隨著不同體質人睡眠時的體溫自動調控?”“好友經常跟自己抱怨最近壓力大,要么睡不著,要么醒不了”……那么,我們能不能將人體睡眠的規律應用到空調上,根據不同體質針對性地改善用戶的睡眠環境呢?

(圖為研發現場的格力·月亮女神樣機)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用戶需求,研發團隊經過大數據系統平臺和線下走訪調研,共調查了15萬用戶在睡眠期間的空調使用情況,包括在晚上十點至次日早上八點之間,用戶對于空調溫度、風速、靜音等維度的需求,發現較為集中的困擾有兩個:一方面是不同體質的人在不同溫度下,半夜會被熱醒或者早晨起來會覺得冷;另一方面是使用空調時的溫度、風速、靜音上無法尋求平衡。
有了用戶需求數據,再結合前兩代格力睡眠空調的成果經驗,團隊終于確認了第四代睡眠空調的“養成式”目標——研究人體睡眠體溫節律,探尋適合不同體質的睡眠曲線、在溫度與風速的聯控上下功夫、進一步更新靜音技術實現多維度睡眠環境的改善。

(圖為格力睡眠空調研發團隊研發現場)
在夢中的荊棘路上赤足狂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想要研發出真正智能化的睡眠空調,就必須讓空調服務人的睡眠,為此格力睡眠空調研發團隊的成員也有了一個特殊的任務:在實驗室里好好睡覺。
這是因為,研發團隊成員采取了“白天研究客觀數據+夜晚參與主觀感受”的“雙保險”模式,用自身為樣本做實驗進行參數、設計等調整。白天,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里輪流佩戴上各種睡眠數據檢測設備進行睡眠模擬測試,記錄在15種溫度、6種風速、6種風向進行排列組合后,共數以百計的不同環境下每個人的冷熱舒適感受、噪音感受等數據,并將其應用到空調的睡眠曲線的研發上,用數據說話,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溫風聯控技術的研發。
有專業設備記錄睡眠數據固然能得到更為詳盡專業的結論,不過在實踐中,追求真實用戶體驗的格力研發團隊遇到了一個瓶頸——實驗室不是大家習慣的睡眠環境,白天也無法進入深睡眠狀態,那么客觀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團隊決定將實驗范圍擴大到晚上,拋開專業設備的數據測試,設計以主觀感受為主的問卷,每晚睡前、起夜和早起后進行實驗結果記錄。
因為擔心晚上“睡得太死”影響實驗結果準確性,那段時間團隊成員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剛開始,他們不時會失眠或者半夜驚醒。李工回憶道:“睡前心里總是惦記著各變量是否適宜,總想著會不會有其它變量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當然,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明白,他們的睡眠質量將與參數、設計等等研發細節都息息相關,而這會直接影響第四代睡眠空調的研發進度,所以大家不得不讓自己放松下來“好好睡”。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下,陳工夢見過自己在布滿荊棘的道路上赤足狂奔,皎潔的月色照亮了路的盡頭,那里放著一個巨型搖籃。猛然驚醒后,陳工來不及回味這個夢預示著什么,如往常一樣第一時間記錄下此刻的時間、環境溫度、體溫等實驗數據和其它主觀感受。

(圖為格力睡眠空調研發團隊陳工)
對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追求
經過漫長踏棘夜行的實驗過程,研發終于有了進展,在睡眠曲線、溫風聯控、靜音設計等多項技術上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發團隊滿懷喜悅,正要進行樣機評審。他們邀請了技術部門領導、審查團隊進行消費者體驗環節,沒想到體驗過后,領導卻皺起眉頭說:“還不能通過評審,面板打開過程中,耳朵靠近空調仍能聽到聲音,需繼續整改。”
原來,空調掛機在墻上離人的距離一般都在一米以上,因此在前期靜音技術的研發階段,團隊的參照標準是離空調一米遠聽不見聲音,但此時新產品的要求是即使貼著空調面板也不能聽到聲音。“實際使用中確實沒有人會貼著空調面板聽聲音,但我們既然是做睡眠空調,就是要在安靜的睡眠環境中,盡可能地把咱們研發階段就能聽見的機器運行聲音降到最低。”
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要想剝繭抽絲地解決問題就是要先找到問題的源頭:這微弱的聲音到底從何而來?研發團隊成員把各種會產生聲音的可能都列出來,逐一去驗證、仿真、查齒輪,再一條一條排除后劃掉。在這個過程中,團隊連續兩個月兩班倒,有的人早上八點半進入實驗室后就仿佛忘記了時間,次日凌晨兩三點才想起來離開。有的人一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有的人連續工作四十個小時,有的人兩周內結膜炎發作兩次也不愿意請假休息……大家無一不是卯足了勁兒。

(圖為格力睡眠空調研發團隊研發現場)
兩個月后,團隊找到了問題的來源——為保證進出風口潔凈,空調面板會在關機后關閉進出風口,面板閉合過程中,齒輪與其配合零件虛位偏大而發出聲音。研發團隊最終通過減少齒輪間0.1毫米的間隙順利解決了運動過程中的噪音問題。
找到問題來源的這天,陳工終于按時下班回家,從老家過來的母親邊給他夾菜邊感嘆:“這是我到你這兒兩個月以來,你第一次和我一起吃晚飯啊!”愧疚如潮水般涌上心頭,工作中聰慧干練的陳工此刻只能略顯笨拙地向母親表達歉意:“希望媽媽能理解我,這是我對科學技術無止境的追求。”正是如陳工這般這份踏棘夜行的堅持,支撐著整個團隊摸索著走完了格力·月亮女神的漫漫“養成”路。
“有公司‘按需投入,不設上限’的長期資金支持,有全球4億用戶對格力品牌所抱有的無限期待,我們只覺得這些所謂的辛苦都是普通、是平常,是因為熱愛而應該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在他們看來,只有把普通人的每一件小事都當成科研要解決的大事,才能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踏棘夜行的格力科研團隊在“逐夢之旅”中,最終實現了讓每一個用戶“做個好夢”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