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扳手,右手圖紙:格力智能裝備團隊“跨界”紀錄
發表于: 來自:格力
“一家好的企業,不僅要創造收益,還要有能力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的進步。”——董明珠
今年2月2日,農歷新年的帷幕剛落下,疫情信息鋪天蓋地在互聯網上傳播著,少出門、戴口罩已經成為人們防疫的共識。但是,全民居家防疫的狀態讓市場上的口罩缺口也越來越大。
這一天,珠海格力智能裝備公司還沒有正式開工,幾個戴著口罩的年輕人站在公司門口,他們時而熱烈交談,時而焦急地撥打電話。在這群人當中,既有格力電器的公司高管,也有子公司的領導、技術骨干,他們正在緊急籌謀一件大事情——研發生產口罩設備。
在一“罩”難求的情況下,董明珠下達指令——研發生產口罩設備。“格力之前沒有做過口罩設備,開發新設備也需要經費投入,但這是一種社會責任,國家需要,我們就造”,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事實上,格力不僅成功向其他企業提供了口罩生產設備,還進入自產口罩的行列。3月初,由格力自主設備生產的口罩在官方商城“格力董明珠店”上線開售,首日預約人次超過6.8萬,這位“跨界選手”不負眾望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臨危受命的研發團隊
2月初,正在家中休假的李工突然收到訊息,公司要研發口罩機,一方面用于幫助經營口罩的企業解決設備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用于滿足自身復工復產的需要。于是,他提前結束假期,返回公司和同事一起展開籌備工作。
“我記得當時因為公司安保管制進不去大門,我們就在門口開了個短會,那個時候疫情還比較嚴重,大家的防范意識很強,佩戴的是帶呼吸閥的N95口罩,說話都要靠喊才能被聽到,打完一通電話之后眼鏡上就全是霧氣。”李工回憶道。
彼時,國內疫情防控還處于攻堅階段,各種形勢仍未明朗。全國范圍內,因為交通管制和地域封鎖,人員流動成為一大難題,而這也成了格力口罩設備研發的一大阻礙。
“因為大部分員工家在外地,疫情封鎖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很難回來,所以前期可調配的人員很少,在珠海本地的技術骨干就扛下了前期所有的準備工作。”

(圖為格力技術員在調試口罩機)
2月4日下午,口罩設備研發的任務正式下發,因為此前完全沒有該領域的經驗,團隊憑借著有限的資源快速學習。第二天凌晨4點,李工完成了口罩設備的第一版設計方案。
實際上,口罩設備的最早執行團隊都是公司科長級以上的員工,因為整個大環境對口罩機的需求非常迫切,他們并沒有太多時間考慮人員召回問題。“公司領導和大家一起在工廠加班加點熬通宵,從評估、整改到再設計、再出圖,整個過程給人的感覺就是緊急、非常緊急。”李工說。
現場辦公、現場決策、現場開會,簡單的架構讓項目的推進不斷提速。技術交底最困難的時候,設備的組裝、調試人員不區分研發、生產、質控和采購,而是組建起跨職能團隊,哪里有需要就去到哪里,因此還出現了成員“左手拿扳手,右手揣圖紙”的畫面。
2月5日,最終確定的方案開始轉化出圖和試制,因疫情被困在家中的技術員也積極在后方云辦公“打配合”。2月17日,由格力生產制造的第一臺半自動口罩機正式落地,2月18日,格力電器全資子公司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格力自主制造的口罩手工線正式投產,而整個過程,只用了14天。

(圖為李工展示格力口罩機生產的口罩)
自主研發的口罩設備
除了人員組織方面的困難,格力生產口罩機還面臨著另一個重大問題——零基礎和零經驗。畢竟,口罩設備的研發生產對于首次涉足該領域的團隊來說,可算是一個大工程。
“執行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超聲波不穩定、布難以控制,還有糾偏和張緊力控制,大多數時候只能通過一遍遍地試驗不斷調整,逐步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從焊接工藝、壓花工藝、制造工藝到尺寸的控制、焊點的控制、超聲波的使用……每一步對于在口罩領域毫無經驗的團隊來說都充滿挑戰,而和零基礎相伴隨的還有市場原材料的緊缺。
“我們沒有選型的機會,基本上有什么就用什么,但是熔噴布的品牌不一樣,克重就不一樣,還有無紡布的尺寸、硬度都會影響口罩機的穩定性,可能根據上一款材料調試好的設備,換了材料就需要重新操作。”李德權邊說邊拿出格力自主生產的口罩展示:“口罩的焊點留幾排、焊耳帶的位置定在哪里、口罩的這邊如何折得剛剛好,這些都對設備提出了很高要求,僅僅是耳帶機我們就迭代了6版,不斷投入原材料試驗,最后趨于穩定,實現了單班5萬的產能。”

(圖為KN95防護級別的一次性使用口罩)
當然,對于追求高標準的格力來說,半自動口罩機只是跨界的第一步。2月25日,格力首臺全自動平面口罩機落地并迅速投入使用,格力K N95口罩、平面型掛耳式口罩、兒童口罩接連上線,為特殊時期人們的呼吸健康保駕護航。
6月18日,在格力的“智惠618·健康生活家”直播活動中,董明珠帶領網友探秘口罩工廠,手工口罩生產線和自動化生產線井然有序,而這些產線的所有設備,全部由格力自主制造。據李工介紹,格力口罩機除了內部使用,主要用于對外銷售,目前已服務河南、福建等多地的企業,銷售數量超過100臺。

(圖為董明珠直播走進格力口罩工廠)
厚積薄發的智造實力
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家好的企業,不僅要創造收益,還要有能力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的進步。”疫情之下,跨界生產口罩的企業不在少數,但自制口罩設備,并在短時間內實現批量生產的卻屈指可數。說到底,這是對企業技術儲備和快速整合能力的綜合考驗,而這,也正是格力的優勢和競爭力所在。
“對電機的控制、PRC的控制,以及團隊搭建和人員培訓,都或多或少給這次口罩機的快速研制成功提供了幫助。自動化和智能化是未來的趨勢,國家現在在大力倡導發展高端裝備,我們未來也會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力”,李工說。
在格健口罩的生產過程中,格力成功運用自主研發的口罩機、注塑機、機械手等設備,從卷材上料、折疊壓格、鼻梁筋切斷到耳帶焊接、成品下料,實現了全過程的自主生產。
實際上,自2013年進軍智能裝備以來,格力便在該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如今格力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產品已覆蓋了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伺服機械手、智能倉儲裝備、智能檢測、大型自動化生產線體等10多個領域,超百種規格產品,服務于上下游眾多企業。2018年到2019年,格力工業機器人用伺服電機和格力高性能直線伺服電器及驅動器先后被鑒定為“國際領先”,用核心科技為裝備的突破性發展打牢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作出指示:“大疫當前,百業艱難,但危中有機,唯創新者勝。企業家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于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重視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有效調動員工創造力,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在困境中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我們的裝備、模具從一無所有,到今天能夠服務其他企業,緩解國家的燃眉之急,這一切都離不開格力堅持自主創新,深耕核心科技,科技賦予‘新基建’和‘中國造’力量,而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這種科技力量”,董明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