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家電何處去?關注人大代表董明珠的“言”與“行”
發表于: 來自:格力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家電行業在今年開局迎來大挑戰,各頭部企業的營收都呈現大幅度下滑。如今兩會順利召開,人大代表們也為家電行業如何應對新挑戰、探索新機遇紛紛建言獻策。這其中,董明珠再次提出《盡快建立家電產品安全使用年限強制性標準》的建議,以期通過建立制度法規推動家電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近日,在接受記者兩會專題采訪時,董明珠表示:“我們要根據產品的特性,制定它的使用生命周期。在使用生命周期內,企業無條件要對它負責,對用戶負責。”基于老舊家電對于損害消費者利益、浪費社會資源的深刻認識,董明珠連續八年提出這一建議。

日常生活中,人們頻繁更換手機,并非單純因為操作卡頓、電池老化甚至不能開機等問題,更多的是追求新功能甚至個性化的外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家用電器的“待遇”,如同在鄉下犁地的老黃牛,直到徹底動不了用戶才決定換新。
“企業是進步的,技術是進步的。比如空調,新機型一年所用電費是10年前老機型一年所用電費的1/3。但實際上用戶不會注意這個收益,因此也很難意識到換新。”董明珠向記者分析說。
的確,10年時間足夠空調技術翻新幾輪了,但是消費者換新的節奏卻遠沒有跟上。這不僅導致綠色健康技術難以廣泛普及,甚至有消費者因為老舊空調的電路和元器件老化問題,遭受漏電、爆炸、火災等事故帶來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
“我以前每年都提,新技術在迭代,不換新怎么能體驗到新技術帶來的健康生活呢?消費者的生命誰來呵護呢?如果國家有一個強制性的政策,這樣消費者更能意識到問題,企業責任也厘清了。”董明珠說道。
實際上,推行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標準的落地,董明珠不是一個人。
2019年1月,十部委聯合發文《進一步優化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提出:“支持綠色、智能家電銷售”、“促進家電產品更新換代”,但是方案建議“有條件的地方”提供補貼,并不具有強制性。
2019年3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表示,發改委正在草擬包括舊汽車、舊家電的回收政策。這一信號的釋放其實更進一步支持了董明珠的主張。
2020年1月,家電行業再次發布空調安全使用年限的團體標準,提出各類電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其中空調的安全使用年限為10年。
社會共識在不斷形成,而淘汰老舊電器、“以舊換新”的價值也在日益凸顯。
據蘇寧大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18日,全國以舊換新總量超100萬臺,超70萬戶家庭參與“以舊換新”,其中空調品類“以舊換新”的活動轉化率高達81%。可見,“以舊換新”的推廣對于國內消費需求帶動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成果有非常大的促進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董明珠的推動下,格力的“以舊換新”活動,對于老舊機型的處理并不是“管殺不管埋”。格力可再生資源公司和基地的建設,成為格力綠色發展的重要環節。消費者參與格力“以舊換新”活動所換下的老舊空調,不論機型、不論品牌,都由格力當地銷售公司統一拆卸并回收至格力可再生資源公司進行環保拆解處理,形成可循環利用的資源。
對于舊家電的回收處理,格力可以說做足了功課。除了珠海總部,格力同時建有長沙、鄭州、石家莊、蕪湖、天津等再生資源基地,多渠道回收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等電子電器設備,回收后的設備經過國內外先進的“無害化”固體廢棄物拆解技術——“物理分離”等技術處理,形成銅、鐵、鋁、塑料等可再生資源,讓它們得到充分循環利用。
作為人大代表,董明珠所關注的不僅是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她也在探索實踐著,用綠色節能技術降低社會資源損耗,為家電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造樣板。而她不遺余力的推進家電產品安全使用年限強制性標準的落地,就是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