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有“智能”了嗎?
發表于: 來自:互聯網
2014年,以谷歌32億美元收購智能家居設備廠商Nest為起點,媒體開始熱衷于描述智能家居對人類生活的改變,同樣在2014年,國內智能家居初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但數年過后,這種熱度就偃旗息鼓,“智能家居”的概念并未傳遞到市場和消費者身上,畢竟,任何理性的消費者都不會認為能夠用APP控制開關或者在機身上裝一個觸摸屏,就是所謂的“智能”。
事實上,就像鼠標讓個人電腦變得易控,電容觸摸屏讓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可能,直至最近幾年,隨著語音等人機交互技術不斷進步,整體解決方案不斷成熟,“智能”才得以露出曙光。
而被這道曙光率先照耀的,似乎是房產企業。
不難發現,最近兩年,很多房產企業都在積極布局智能家居市場。
比如,2021年初,碧桂園推出了“星、府、云、天”四大產品系列,提供“智能家居+智慧社區”方案;恒大高科全資子公司“星絡家居云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超級空間1.0”全屋智能家居產品;恒大高科隨后也宣布戰略投資杭州控客,深度布局全屋智能領域;與此同時,萬科也宣布與小冰共同打造的人工智能“小萬”,已在武漢、廣州、福州等城市的全屋智能中部署。
現階段,包括碧桂園和恒大在內的頭部房企,都正在以“軟件+硬件+平臺+服務”為思路或自研或合作,全面推動平臺化生態建設,試圖整合前裝和后裝的大市場。
天眼查數據顯示,以工商登記為準,從2016年起已有近1,000家房地產相關企業的經營范圍中新增了“智能家居”,其中2019年變更數量最多,超過300家,2020年有超過250家。另據克爾瑞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底,TOP50房企已全部涉足全屋智能領域。
隨著智能家居的戰火蔓延到前裝,可以預見,諸如智能面板等硬件將大幅涌現,而且,市場上會出現更多易于復制的全屋智能方案,這正是7年前智能家居從業者最夢寐以求的事情。
至少在表面上,經過7年的野蠻生長,從最初的概念熱炒,到如今的繁盛景象,智能家居逐漸完成了市場迅速發展的初期階段。
數據似乎也在印證這一點。
奧維云網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智能家居配置率較上年增加15.1%,達到84.2%。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近15萬家智能家居相關企業,廣東省以超4.6萬家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占比超3成,山東和江蘇兩省也均擁有1萬余家相關企業。
不久前IDC 發布的《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同樣顯示,2020 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為 6,087萬臺,同比增長6.0%,銷售額為 130 億美元,同比增長 4.4%。2020 年全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為 2 億臺,同比下降 1.9%。2021 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預計全年出貨量接近2.6 億臺,同比增長 26.7%。
不過,至少在有些人看來,智能家居的量變,尚未引爆質變,7年過后,這一風口的力度仍然具有不確定性。
比如老問題依舊存在,無論是海爾美的等傳統企業,還是小米華為等科技新貴,時至今日,仍沒人能在智能家居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智能單品雖有很多,但往往單擺浮擱,各自為政,相互使用的平臺和技術充滿隔閡。
雖然過去兩年,全屋智能的概念日漸走俏,甚至由此衍生出“空間智能”“全宅智能”“原生全宅智能”等概念。但根據《2020年智能家居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僅有2%的消費者使用了全屋智能家居系統,94%的消費者還在使用智能單品,一半以上的消費者認為不同智能家電品牌的產品兼容性差是阻礙使用的主要因素。
智能家居的標準化困境可謂老生常談,有人將其形容為“望山跑死馬”:誰都知道趨勢在那,但就是很難做到。想建成真正不可替代的網絡效應,看起來仍然任重而道遠。
更關鍵的是,7年過后,仍有技術的盧德分子倔強地認為,將所有設備“連起來”并涌現智慧,可能是個非常美好的妄念。在他們看來,智能家居中很多“智能”的部分其實是偽需求,他們要的只是硬件,不是智能硬件。
畢竟,技術永遠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生活變得簡單。
但審視人類科技演化史,當基礎設施型技術降臨,創新者總會不自覺地陷入某種集體亢奮狀態。在某些保守者眼中,現在很多智能家居是把智能當“錘子”,到處找“釘子”,他們不是先考慮需求和場景,而是反推自身技術有何用武之地。
這種說法雖然極端,我并不贊成,卻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比如很多人確實難以想象,一個人打算買A樓盤不買B樓盤,是因為A樓盤有全套的智能家居。